“下游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,要做好保护工作,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,提高生物多样性。”
在两年前的座谈会上,总书记就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定下了清晰的目标。
今年10月20日,习近平来到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,实地了解相关情况。
总书记五年前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调研时,曾通过远程视频察看黄河源头鄂陵湖-扎陵湖等点位的实时监测情况。他当时提出,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、掌握动态,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。
黄河三角洲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。每年南来北往的鸟类超过600万只,被国内外鸟类专家形象地称为“鸟类国际机场”。
据了解,黄河三角洲的鸟类已由1992年187种增加到371种,其中国家一级、二级保护鸟类分别有25种、65种。从去年3月至今,还首次发现火烈鸟、白鹈鹕、勺嘴鹬在这里栖息。
△黄河三角洲是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。(资料图)
就在这次赴黄河三角洲考察之前几天,习近平刚刚在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。这次大会推动制定“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”,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、明确路径。
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,中国始终是行动派。
保护“地球之肾” 让湿地成为保护高地
在前几天的主旨演讲中,习近平强调,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,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,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、自然景观最独特、自然遗产最精华、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。
△“鸟类国际机场”是对黄河三角洲的生动诠释。(资料图)
20日当天,习近平来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实地察看这里的湿地生态环境等情况。
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设立于1992年10月,面积1530平方公里。与珍稀濒危鸟类一样,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也是这个保护区的保护主体。
△当天的黄河三角洲上,芦花飘摇、候鸟成群。(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、国广记者李晋拍摄)
近日印发的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》专门用了一节的篇幅,强调要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。纲要中明确,要研究编制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规划,谋划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。
△夕阳洒向芦花,柔和静谧。(总台央视记者李炜、彭汉明拍摄)
目前,黄河三角洲已累计恢复湿地188平方公里,退耕还湿、退养还滩7.25万亩。从2017年开始,当地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。
△黄河口河流沼泽湿地(左)和盐沼湿地(右)生态修复对比图。(总台央视记者卢心雨提供)
今年6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源头的青海考察时强调,要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,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,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、自然保护区为基础、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。
在总书记关注和推动之下,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开启新的篇章。
总书记擘画这个重大国家战略
这次踏访黄河入海口,总书记是带着深远的思考而来。
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总书记已经走遍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,多次就三江源、祁连山、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。仅在2019年8月到2020年6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他就4次调研黄河。
步履不停,治黄篇章也不断更新。
△黄河入海口。(总台央视记者马超拍摄)
统筹谋划上中下游保护治理成为鲜明导向,上游加强水源涵养能力建设,中游加强水土保持,下游则推进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。最近印发的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》提出,要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“一带五区多点”空间布局。
△候鸟掠过黄河水面。(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)
另一个战略重点,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。习近平对此支招:“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,宜水则水、宜山则山,宜粮则粮、宜农则农,宜工则工、宜商则商,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。”
最近印发的纲要提出,要构建形成黄河流域“一轴两区五极”的发展动力格局。
今年3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,重点阐发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:要推动坚持生态优先、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、相得益彰。
在黄河源头详谈保护和发展,颇有深意。
这次又赴黄河入海口实地考察,千秋大计,总在心头。